在中国古代,人们冬天也盖被子。只是古时并不流行叫“被子”,先秦时人们称被子为“衾”、“裯”、“寝衣”等。中国人是从何时开始睡觉时盖被子的?明罗欣《物原》称“神农作被”。但这一说法并不可信,作为“覆体”的被子应该与“遮体”的衣着出现时间差不多,甚至更早些……
清代人床上堆满被子
古人盖的被子有多大?
《论语》:“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被子是“覆体之物”,它的出现是人类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提高的标志之一。早在先秦时期,被子已是中国人普遍的睡眠用具。《诗经•国风•召南》中的《小星》一诗里即有“肃肃宵征,抱衾与裯”的表述。这句话通俗说来就是:“天没亮就要离开温暖的被子外出了。”这里的“衾”与“裯”皆为被子,裯是单被。何谓“衾”?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衣部》释之为“大被”。将“衾”与“被”互解,令人感觉有些绕,但此解释至少说明在许慎生活的东汉,“衾”与“被”并不等同。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称:“衾,广也,其下广大,如广受人也。寝衣为小被,则衾是大被。”
“衾”与“被”的区别,还直接反映在厚与薄上。衾是厚被,里面保暖用的填充物多;而被(寝衣)是一种没有填充物或填充物很少的夹被,寝衣是午休这类短暂休息时用于覆体的,故古人又称寝衣为“小卧被”。
那么,古人盖的被子与今天一样吗?有多大?古人被子的大小与使用者的身高有关,像做衣服一样“量体制被”。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乡党》里有这么一说:“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意思是休息时要有小被,长度是一个半身高。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以汉尺来算,其身高约在2米22,即使以孔子生活时代的周尺来算,身高也在1米91。据此可知,孔子盖的被子应比一般人的大许多,长或在3米3,短也有2米9。
古人盖的被子有多宽?
《汉书》:“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
古人一般以“幅”来衡量布帛的宽度。汉尺“二尺二”,相当于现代半米多一点。从史料记载来看,古人盖的被子最小宽度为一幅,按现代来说就是至少半米宽。
一幅宽的被子应是小孩用被,或非冬天情况下短暂休息时覆体用。古代成人所用的单人被一般不会少于两幅宽,双人大被都在三四幅宽。也就是说,古人所盖被宽在1米至2米之间,这与现代人所盖被子的宽度差不多。
在古代,能置办一床像样的被子并不容易,经济好的人家被子可以做得既大又厚,而穷人的被子既小又薄,有的连小被也置办不起。但由于被子是御寒之物,所以古代乐善好施之人常会在冬日给穷人“送衣送被”以表达关爱,现代流行的“送温暖”一词就是由此演绎出来的。
古人结婚用被有什么讲究?
《古诗十九首》:“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被子是古人重要的“家当”,也是财富象征之一。古代有个人叫裴之横,少年时不学好,他哥哥为了激励他,有意做了一床窄小的被子给他盖,且只给他吃蔬食。裴之横发誓:“大丈夫富贵,必作百幅被!”后来,裴之横果然发达了,真的做了一床百幅宽的被子。这床大被可谓“古代第一被”,放在今天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只是不知道这么大的被子怎么盖。
古人结婚用被也讲究被幅,但更看重用料。有条件人家的被子用绫罗绸缎来做。”
结婚用被也叫“双人被”、 “鸳衾”,俗称“鸳鸯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古代最著名的一床鸳鸯被是后蜀主孟昶的。因为这床双人被的形制很特别,把被头挖成衣领样,盖在身上刚好露出两个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