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喻远,以小知大;见微知著,窥斑知豹。
孙权在《吴书》中被频繁称作“至尊”。至尊者,至高无上,它与乘舆、圣朝、宫阙类似,均为皇帝的代称。
需要注意,孙权获得此头衔的时间,远远早于他正式称帝(229)。早在周瑜在世时,孙权便被称作至尊。
后世学者对此颇多疑惑,认为“至尊”的记载,是源自韦曜《吴书》的旧文。
其时(孙)权未称尊号,区区之吴王,尚待曹丕之封,何至尊之有?凡此皆吴人记载、而承祚(陈寿字承祚)直录之,未及改也。--钱振鍠
我仔细梳理《吴志》、《江表传》等相关史料,发现至尊问题,并非抄写讹误,而是确有其事。
如果注意到“至尊”事件的相关人物,会发现他们几乎全部来自淮泗集团,包括周瑜(庐江)、鲁肃(临淮)、吕蒙(汝南)、诸葛恪(琅琊)等人。
更重要的是,江东籍贯的人物列传中,几乎找不到“至尊”的相关记载。唯二的例外是陆逊(吴郡)与贺齐(会稽)。
贺齐是率先委质于孙策的江东人士;陆逊既是孙策的女婿,又主动与孙权合作,因此他们属于江东集团中的个例。
结合相关记载,可知孙权的“至尊”头衔,应该是赤壁之战(208)以后,流行于淮泗集团中的特殊称谓。
本文共 6300 字,阅读需 12 分钟
“至尊”事件的相关人物与幕后逻辑想要理清“至尊”称谓的幕后逻辑,先要梳理事件的相关人物。
在宗法专制社会中,“至尊”是相当常见的头衔,它在《魏书》、《蜀书》及相关史料中频繁出现。
但在《吴书》当中,“至尊”称谓却仅流行于淮泗集团,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注意。
所谓淮泗,即徐州与扬州江北地区,是孙氏父子的大本营。淮泗集团与江东集团出身相异、政见相左,二者的利益争斗,基本贯穿孙策、孙权的统治阶段。
这里按《吴书》列传顺序,依次罗列“至尊”称谓事件的相关人物,以作参考。
(1)吕蒙
《孙皎传》记载,吕蒙不满“左右督”制度,想独当一面,表示“若至尊以孙皎为能,则用孙皎;以我为能,则用我”。
吕蒙当袭南郡,(孙)权欲令(孙)皎与(吕)蒙为左右部大督,蒙说权曰:“若至尊(指孙权)以征虏(指孙皎)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吴书 孙皎传》
此事发生在“当袭南郡”的前夜,可知是赤壁之战翌年(209)。彼时的孙权,年龄不满三十,头衔不过将军,竟被吕蒙称作“至尊”。
吕蒙称孙权为至尊
《吕蒙传》中,也大量涉及“至尊”记载。
建安二十年(215)讨伐荆南四郡时,吕蒙曾致书零陵太守郝普,称“刘备在汉中,被夏侯渊所困;关羽在南郡,至尊亲临之”。又把孙权称作“至尊”。
左将军在汉中,为夏侯渊所围。关羽在南郡,今至尊(指孙权)身自临之。--《吴书 吕蒙传》
按记载,孙权受封吴王,事在魏黄初二年(221);改元黄武,事在魏黄初三年(222);正式称帝僭号,事在吴黄龙元年(229)。因此,孙权被称作至尊的时间,远远早于他登基称帝。
(2)鲁肃
《鲁肃传》记载:“曹公破走”之后,鲁肃对孙权说“愿至尊威一统天下,克成帝业,改用安车征召我”。
曹公破走,(鲁)肃即先还……徐举鞭言曰:“愿至尊(指孙权)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鲁)肃,始当显耳。”--《吴书 鲁肃传》
“曹公破走”,事在建安十三年(208),即赤壁之战同年。结合《吕蒙传》记载,可知孙权的“至尊”称谓,至少在赤壁之战以后,已经在淮泗集团当中流行开来。
(3)周瑜
《鲁肃传》记载,周瑜临死,上表孙权,称“愿至尊忧心国事在前,享受康乐在后”。
周瑜病,因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指孙权)先虑未然,然后康乐。”--《吴书 鲁肃传》
《江表传》亦记载,周瑜遗书,称“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最后归纳为“此至尊垂虑之日也”。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指孙权)垂虑之日也。--《江表传》
周瑜死于建安十五年(210),在此之前,未见他称呼孙权为“至尊”。可知“至尊”称谓,大抵始自赤壁之战(208)以后。
(4)甘宁
《吴志 甘宁传》记载,甘宁叛投东吴之后,曾密谏孙权讨伐荆州,其辞令是“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至尊当早规之”。
(甘)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指孙权)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吴书 甘宁传》
甘宁是江夏太守黄祖的部将,叛走东吴的时间不详,从史料推测,当在建安九年至十二年(204-207)间,此时称孙权为至尊,似乎为时尚早。
以韦曜《吴书》为参考,可知孙权讨平江夏,斩杀黄祖之后(208),甘宁对孙权的称谓是“将军”。
(甘宁)为(孙)权言:“……今(苏)飞罪当夷戮,特从将军(指孙权)乞其首领。”--韦曜《吴书》
甘宁称孙权为将军
由于陈寿的《吴志》沿袭自《吴书》,因此韦曜的记载应该更加可信。
换言之,赤壁之战之前,孙权的头衔仅是“将军”,而非“至尊”。
甘宁攻打皖城时(214),曾与营都督发生口角,厉声喝骂:“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可见至尊称谓的流行,确实是在赤壁之战以后。
(甘)宁引白削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于至尊(指孙权),孰与甘宁?甘宁尚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吴书 甘宁传》
孙权的“至尊”称号,在淮泗集团中人所共知,连妇孺都有所耳闻。
吕蒙的母亲曾出面和解吕蒙与甘宁的嫌隙,她也称孙权为“至尊”。
(吕)蒙母徒跣出,谏(吕)蒙曰:“至尊(指孙权)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吴书 甘宁传》
吕蒙籍贯豫州汝南,甘宁籍贯益州巴郡(一作荆州南阳),可见孙权的至尊之号,连一个流寓妇女都知道。
(5)淮泗诸将
《江表传》记载,建安二十年(215)孙权兵败合肥时,贺齐等诸将跪拜涕泣,称“至尊人主,常当持重;今日之事,几致祸败”。
(孙)权既入大船,会诸将饮宴,(贺)齐下席,泣涕而言曰:“至尊人主,常当持重。今日之事,几致祸败,群下震怖,若无天地,愿以此终身为戒。”--《江表传》
彼时从征合肥者,有甘宁、潘璋、丁奉、徐盛等人,他们无一例外,均是淮泗集团成员。
随军诸将,另有凌统(吴郡)、贺齐(会稽),他们属于江东出身。贺齐亦以“至尊”称呼孙权,凌统未详。
除了上述诸人之外,另有诸葛亮也曾以“至尊”称呼孙权。但彼时孙权已经践祚,诸葛亮又奉行“联吴抗曹”,甚至主动遣使庆贺孙权的登基大典(见《陈震传》),因此称孙权为至尊并不奇怪。
诸葛亮闻(诸葛)恪代(徐)详,书与陆逊曰:“家兄(指诸葛瑾)年老,而(诸葛)恪性疎,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自我谦称)虽在远,窃用不安。足下特为启至尊(指孙权)转之。”--《江表传》
诸葛亮称孙权为至尊
需要特别注意一点,即事件相关的人物籍贯。
吕蒙出身豫州汝南,周瑜、丁奉出身扬州庐江,鲁肃出身徐州临淮,甘宁出身益州巴郡(一说荆州南阳),潘璋出身兖州东郡,徐盛出身徐州琅琊。
他们无一江东出身,均为流寓人士,立场上也都被归入淮泗集团。
(6)陆逊与贺齐
《吴书》二十卷,江东集团人物中,称呼孙权为“至尊”者唯见一例,即陆逊。《江表传》另见一例,即贺齐。
贺齐出身会稽大族,是江东集团中的异类,率先委质孙氏兄弟。
建安元年,孙策临(会稽)郡,察(贺)齐孝廉。--《吴书 贺齐传》
贺齐被孙策举为孝廉,又侍奉孙权,深受宠爱,待遇与淮泗集团的首领人物吕范相同。
(吕)范与贺齐奢丽夸绮,服饰僣拟王者,(孙)权曰:“昔管仲踰礼,桓公优而容之,无损于霸。今子衡(吕范字子衡)、公苗(贺齐字公苗),身无夷吾之失,但其器械精好,舟车严整耳,此適足作军容,何损于治哉?”--《江表传》
陆逊出身吴郡,与贺齐相似,也是江东集团中与孙氏兄弟合作的豪族代表。
陆逊出身吴郡四姓(朱张顾陆),是庐江太守陆康的从孙,陆康被孙策所杀,因此陆氏一度受到孙氏迫害。
(孙)策昔曾诣(陆)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孙)策尝衔恨。(袁)术遣(孙)策攻康……策攻康,拔之。--《吴书 孙讨逆传》
陆逊是家族的例外。他作为江东门阀,主动与孙氏兄弟和解,娶孙策之女为妻(见《陆逊传》),同时又积极向孙权靠拢,因此被视作“孙吴政权土著化”的代表人物。
注:陆逊的立场问题,见田余庆《论孙氏政权的江东化》。
刘备东征时(221-222),陆逊率兵御敌,他对孙权说“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
今(刘备)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指孙权)高枕,不以为念也。--《吴书 陆逊传》
陆逊称孙权为至尊
除陆逊、贺齐之外,江东集团成员,再无一人称呼孙权为至尊。结合淮泗人物的相关记载看,“至尊”应该是赤壁之战(208)以后流行于淮泗集团内部的特殊称谓。
至尊的来源与孙氏兄弟的僭越之志孙氏兄弟,立志于割据东南。孙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孙权“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一言蔽之,即二人“有帝王之志”。
(孙)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吴书 孙讨逆传》
(孙权)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吴书 吴主传》
《吴书》对于孙策兄弟的骄横自大,不吝笔墨。
(1)孙策
以孙策为例,他横扫江东时(195-200),不过二十出头,年轻气盛,骄矜自负。
《江表传》记载,孙策彼时自称为“孤”。
(孙)策曰:“诸君语皆非也,孤断之详矣。太史子义(指太史慈)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江表传》
(孙)策笑曰:“然。”因曰:“孤有征讨事,未得还府,卿(指虞翻)复以功曹为吾萧何,守会稽耳。”--《江表传》
按习俗,南面(尊者)称孤,考虑到孙策彼时年不过二十余,职不过校尉,还被江东土豪戏称作“孙郎”。他自称为孤,可谓不自量力。
孙策统治江东时(195-200),曾极其残酷地镇压地方大姓。
会稽周氏、盛氏先后遭到夷灭(见《会稽典录》),吴郡大姓也多受残害,流寓士人纷纷出逃(见《徐奕传》、《华歆传》、《王朗传》),导致“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见《吴主传》)。
(徐奕)避难江东,孙策礼命之。奕改姓名,微服还本郡。--《魏书徐奕传》
太祖表征之,(王)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魏书 王朗传》
孙策的疯狂行径,实际就是在为割据自立,称王称帝做准备。
孙策起兵之前,曾找广陵张纮(淮泗人士)探讨未来方针。孙策表示“欲东据吴会,为朝廷外藩”,张纮则笑称“将军混一荆扬,岂徒外藩而已”。足见孙策最初的目的,就是割据东南,称孤道寡。
(孙策曰)“……东据吴会,报仇雪耻,为朝廷外藩。君以为何如?”(张)纮答曰:“……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齐)桓、(晋)文,岂徒外藩而已哉!”--《吴历》
孙策诛戮名豪,威行邻国
《傅子》称孙策“威行邻国”,这是孙策骄横的另一隐喻。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傅子》
其中“邻国”指中原、荆楚与南越。
中原的曹操“迷夺时权,僭拟汉帝”;荆州的刘表“郊祀天地,不供职贡”;交州的士燮“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被陈寿称作“偏在万里,威尊无上”。
(曹)操欲迷夺时权,杜绝言路……行桀虏之态,殄国虐民,毒流人鬼。--《为袁绍檄豫州》
荆州牧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遂乃郊祀天地,拟斥乘舆(指天子)。--《后汉书 孔融传》
(士)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尉他(指赵佗)不足逾也。--《吴书 士燮传》
孙策能够“威行邻国”,侧面可见他的仪仗排场,无疑更加惊人。
(2)孙权
孙权其人,僭越之心甚于其兄。
继位之初(200),孙权便采纳鲁肃的“榻上策”,决心“竟长江所极,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实际是打算南北分治,称帝僭号。
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吴书 鲁肃传》
黄龙元年(229)孙权正式称帝,在临坛之际,激动地追溯周瑜、鲁肃的旧日勋业,先夸奖周瑜“王佐之才”,又盛赞“鲁肃预料到寡人称帝,可谓明智通达”。
(孙)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江表传》
(孙)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吴书 鲁肃传》
由此可见,孙权至少在建安初年,已经有了僭号的野心。因此阻挠此计划的人物,便特别受到排斥。谨以张昭为例。
张昭是孙策的托孤大臣,又是淮泗集团的代表人物,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但因为张昭主张降曹,因此引来孙权的极端憎恨,多次当众折辱,乃至“拔刀斫案”。
(孙)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指张昭、秦松)敢复有言当迎(曹)操者,与此案同!”--《江表传》
(孙)权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张)昭大惭,伏地流汗。--《江表传》
孙权称帝之前(229),亦自称为“孤”,与孙策如出一辙。相关记载甚多,俯拾皆是。赤壁之战以后(208),孙权改称“至尊”,其骄横得志,不难想见。
孙权称孤道寡,号为至尊
(3)淮泗集团尊崇孙权的原因
由于富春孙氏出身较低(种瓜为业),受到世家大族的排斥,因此发迹之后,自然要高抬身价,塑造出一副“凌驾众人”的威慑感。
孙坚之祖名(孙)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宋书 符瑞志》
《周瑜传》提到的“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其实就是这个历史背景的现实映射。
是时(孙)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周)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吴书 周瑜传》
从另一方面看,“诸将宾客”的来源,其实就是淮泗子弟,即《孙瑜传》提到的“宾客诸将多江西人”。所谓江西,即江北。
是时,宾客诸将多江西人,(孙)瑜虚心绥抚,得其欢心。--《吴书 孙瑜传》
彼时的淮泗集团,身为流寓人士,在察举制度下已经失去了“著籍本地”的优势,无法再通过“乡举里选”出仕。因此他们依附孙权,将发迹希望寄托于主君的提携。
在此背景下,周瑜、鲁肃为代表的淮泗集团,为了自身利益,自然会率先尊奉孙权,将他神格化、高大化。孙权的地位越高,淮泗诸将的地位便越稳固。
因此,至尊的称谓,出现并流行于淮泗集团当中,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小结“至尊”称谓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记载,以它为切入点,可以窥见三国时代的社会环境。
它一方面反映了孙氏兄弟的骄横,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流寓士人的心态。
赤壁之战(208)使孙权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政治声望,诸将宾客,一扫之前的“为礼尚简”,转而尊奉有加。
孙权的僭越野心,也因此日盛一日,乃至号为“至尊”。一个区区侯爵,竟用起帝王禁脔,既可笑又可憎。
从史料记载看,“至尊”是流行于淮泗集团内部的称谓,江东集团成员中,仅有陆逊、贺齐称孙权为至尊。侧面反映出孙氏政权的江东化,确实经历了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
孙氏虽然出身吴郡,却发迹于淮泗,因此它的元从势力,大抵是淮泗武人(周瑜、鲁肃为代表)与流寓宾客(吕蒙、潘璋、甘宁为代表)。
孙策渡江之初(195),扬州震动,“百姓皆失魂魄;长吏窜伏山草”,可见他根本不被视作江东子弟,反而被视作入侵者。
(孙)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江表传》
受困于历史环境,孙权耗费半个世纪,终于通过文化建设与政治联姻,使孙吴宗室与扬州大姓完成合流。
吴桓王(指长沙桓王孙策)基之以武,太祖(指孙权)成之以德,聪明睿达,懿度深远矣。--《辨亡论》
孙吴建国的血腥色彩既然趋于消弭,“至尊”这个特殊的历史遗留,也便逐渐失去了它的价值,乃至被后世学者当作韦曜《吴书》的衍文(见开篇引注);侧面反映出历史环境的变迁。
谚语云:以近喻远,以小知大;见微知著,窥斑知豹。孙权“至尊”称谓的始末由来,亦是如此。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