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了,最近想法写出来太多敏感字了,只能在这里发。
“所有(制)”观念的形成
本来是想谈谈对社会化抚养的看法,思维过于发散,考虑了不少,于是记录、整理在这里。
注意,这里首先要探讨的“所有(制)”概念——“私有”,指的是一种“受我控制”,具有“排他性”的概念。它指“人或物”隶属于某个“人”。这里先用介绍“私有”概念中“受我控制”的形成。
这里以婴儿为观察对象。
刚开始,婴儿会看见、听见、摸到。这些都是神经开始接受信号,接着婴儿就会开始尝试发出神经信号,从而实现发出信号到反馈信号的循环。
婴儿会尝试吮吸自己的手(脚),这里需要关注的是这个动作中不仅实施动作的身体部分会有神经信号的反馈,动作的客体(手或脚)也会有神经信号反馈。
婴儿会用肢体接触自己的母亲,母亲也许会去抚摸孩子。对于婴儿,只有动作实施的手有即时的神经反馈信号。
婴儿会尝试抓取小玩具,这时候婴儿能观察到玩具在自己的意愿下握在了手里。
当然,婴儿也会去啃咬床头栏杆,但也只有嘴巴和手的触觉,栏杆纹丝不动。
自主意识开始形成。
婴儿出生,神经系统工作的一个结果就是辨别“非我”与“我”。一部分神经活动会有神经信号的反馈,比如蹬蹬腿会有触觉神经的信号反馈。实现“我”的形成。婴儿会通过各种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看、听、触摸、啃咬这些手段来发现不属于自己的部分。身体的部分与环境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会有神经的反馈。身体的一部分是会有感觉反馈的,意识到的这部分就是“我”。
婴儿在接触物体时,如果这些物体有“正向的反馈”,这些物与“我的”这样概念就形成了关联。例如:“我”抓住母亲,母亲反过来抚摸了我;“我”抓住一只猫咪的身体,猫咪并没有躲避,同时接触毛皮的手感“挺不错”;又或者,“我”抓住一只拨浪鼓,这鼓虽然没有抚摸我,接触的手感也坚硬光滑,但确确实实在随着我的意愿与手一起运动。
但也有啃咬后纹丝不动的栏杆,会逃脱的小动物。总的来说这些“非我”之物是超出“我”能力之外的东西。这些是“无反馈”和“负反馈”。
最终,有三个范畴形成。一个是“我”。一个是“无反馈/负反馈的非我”。最后一个是“正反馈的非我”。“正反馈的非我”部分就是“受我控制”的人或物。
要特别注意,“正反馈”、“无反馈/负反馈”的区别仅仅受到“我”的能力的区分,这里“有能力控制”和“正反馈”是划等号的。
“私有”这个概念中的“排他性”又是怎么逐渐形成的呢?下面我给出一些我的思考和假设。
“私有”中“排他性”的雏形可能是部落间的对生活、生产资料的独占。一个部落“私有”的成员或生产\生活资料相对于另一个部落来说是“排他”的。这个关系很容易理解,成员或生产\生活资料供给在原始人的部落里总是处于紧平衡状态。排他性源自某种资源的缺少。零和博弈的同时无法做大蛋糕(提高生产力)。我用了你就没的用,我吃了你就没的吃,我活下来你却只好去死。
部落间“私有”的最先和集中体现就是土地受到排他的控制(领地)。
在原始社会部落内部,生存资料长期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剩余,因此也谈不上公有和私有。人口的优先度分别是:能生育的男女、有生存经验的长辈、健康的婴儿......。偶尔的剩余分配方式是:维持继续生活的平均制(常见于过冬储备),见者有份,按劳分配,并结合上面人口的优先度进行分配。
受智人的生物特性决定,原始部落是母系社会。
母亲在部落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承担最多的脑力劳动,拥有最多的生存生活经验。
在部落面临生存压力时,就不得不为年轻个体划分生存资料上的优先级,主导部落生活的母亲就面临取舍。虽然在部落中抚育后代是一种公共事务,但在为生存进行取舍时,智力与经验更丰富的母亲往往会保证与自己血缘更近的后代有足够的生存资料。并且这种选择方法被当作经验传承下去。这种具有排他性的行为既促成母系社会、加强母系社会,母系社会的构成体系又反过来强化了供给年幼个体生存资料时的排他性。
结合上面已经说明的部落间的排他性以及更前面介绍的“受我控制”的意识概念共同发展。“我的孩子”、“我们的食物”这一系列意识与概念终于发展出一个明确的“私有”的概念。这个“私有”的概念从发展的阶段来看,是最底层的。经济、社会等概念相比“私有”是更高阶段的。
以上解释“私有”的来源。需要注意的是“私有”不是私有制。
公有制、私有制的思考
解释清楚了“私有”的来源,再来谈谈私有制。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差别在于价值观的的差别,私有制认为以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要求额外的价值合理,而公有制认为不合理。私有制是将社会上私有价值观的共识制度化。
六类生产资料:1. 土地;2. 大宗原材料;3. 技术;4.数据;5. 资本;6.劳动力。
土地为某个人所有是必然的,单位土地上维持人生存的产出是有限的,超过承载能力时就会导致有的人都不能生存。保障生存就是保障食物、饮水,它们直接与土地相关。土地的积温,水源,矿产等资源对人类个体而言几乎是不变的。
土地的所有权是人造的概念,土地所有权不是无限的权利。过往、现在和将来,土地不会向其承载的一切生物要求利益回报。理想中公有制土地的价格仅由人投入劳动力而产生。
私有制土地价格不仅因为投入劳动力而产生,私有制土地价格还来源于对生产资料的排他性控制。土地基于排他性控制要素产生的价格(垄断收益)以利息、税赋费、准入许可等方法手段来实现。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基于所有制,“私有”是人类社会的惯性与传统。
现实中,公有制、私有制都有利息、税赋费、准入许可。它们(垄断收益)的有无不是私有、公有的区别。是利息、税赋费、准入许可等利益的分配方式决定了土地所有制的属性。土地财政收益如果仅仅、公平的使用在了本省的人民身上,这个所有制就是省内土地公有制,同时又可以叫省际土地私有制。
现实中,私有制与公有制的区别不是突变的,而是渐进的。垄断价格导致垄断收益,垄断收益的公平分配程度才决定了私有制多一点还是公有制多一点。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根本区别是垄断收益的分配是否公平,这里的公平不是绝对平均主义,这里的公平与非垄断收益无关,而在于垄断收益分配是否公平。按劳分配是最朴素的分配公平,但垄断收益完全不是劳动产生的利益。
在我国,长期在谈-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通俗点说:一味强调公平就会让效率变低,效率高会带来更广泛的公平。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是把私有制与高效划等号,把公有制与强调公平导致低效划等号。
上面谈的公平是在讲垄断收益的分配是否公平,而谈效率是在比产生的利润谁更多,谁用更少的资源产生更多的利润。公有制和私有制在在利润率的高低上不存在效率的区别。甚至可以说公有制效率应该更高些。在经济下行阶段,私有制只会保护几个僵尸般的巨大银行,公有制总是要求给小企业放贷,查处龙头企业的高管。
效率高不是私有制的优点。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区别是垄断收益的分配是否公平,比较公有制和私有制优劣时,在辨别分配是否公平的问题中谈效率优劣,是谈不下去的。公有制企业没必要与私有制企业比利润率高低,应该比纳税总额,人均纳税额,同行业人均纳税额排名。
同样,通过大宗原材料垄断获得的利润不应“私用”。大宗原材料-矿物、粮食除了开采、管理、加工运输等劳动成本,本没有理由要求额外的费用。但是现实中,大宗原材料或大宗商品却有着巨额垄断利润,这些利润来自于因独占、私有而要求的额外利润。
这里介绍一些垄断大宗商品获得垄断利润的情况。
盐铁税是公有制。
中国汉代逐渐发展出一套《盐铁论》为代表的处理社会经济关系的方法技术。核心内容是通过盐和铁这两种产品,以相对缓和的方式获取剩余价值(这里近似等价为垄断利润),用来供给军事部门防御草原民族的袭扰,保护农耕生产。盐和铁的实际制备、制造、运输成本和到户的价格差多少倍这里并不讨论,需要关注的是垄断利润用于什么地方——剩余价值怎么分配。盐铁税收的大部分都被用于了军事,军事保护的最大受益人群是农耕生产者,从结果看,盐铁交易中获得的垄断利润公平合理的进行了分配。并且由于军事行动天然要求高效,因此垄断利润的使用也是高效的。最终,《盐铁论》为代表的汉代的社会经济方法技术是公有制的一个实例。
但辩证的看,盐铁的剩余价值分配公平的同时,也存在不公平。不公平来自南北受益的不同,来自于山林地区与平原地区受益的不同。不同地区受到草原民族的游击袭扰是不同的,到南方的游牧民要行更远的路,生更多的病。在山地、林地高速机动难以实现。中国的南方有着一道天然、免费的长城。所以南方的贵族、文人、商人和农人一定会一起反对盐铁税,他们的激烈反对导致了桑弘羊的悲剧结局。另外,秦的灭亡,以及“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原因大概也和桑弘羊的死是类似的。
说完古代中国,再看看现代外国。澳大利亚铁矿,开采成本30美元,交易价格200美元,这不合理。铁矿的利润会变成澳大利亚的军舰、核潜艇,会变成新疆棉花新闻的稿费。
石油,工业的血液。这里有个简单的对比:在沙特,在地上打一口井,就有石油冒出来;在中国干旱的北方,同样的设备打一口井,冒出来的是水,打井的解放军分文不取。沙特石油的开采成本大约10美元,至于售价与利润率,其实和澳洲铁矿是相同水平的。
最后说粮食的垄断利润,垄断利润主要还是从种子、肥料、农药来攫取的。当然粮食的销售中也能攫取垄断利润,很多殖民地国家因为不种粮食作物,所以只能进口粮食,自然也是要挨宰的。
物质作为载体不会要求利益回报,生产要素或称生产资料可以转化的看作无差别的劳动力。同样,我把技术、数据、资本、劳动力都看作一体,前三者似乎又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就来说一说这些特点。
技术知识并不一直作为产品存在。在一些思维活动还没被看作脑力劳动前,技术知识一直就像一块闪亮的石头,在一个又一个人手中传递,穿越空间和时间。一块闪亮的石头无法凭空复制,但技术知识的复制几乎可以说是免费的,而且抢不走。技术知识作为产品的估值一直都是难题。综上,技术知识的独占是最根深蒂固的和最隐秘的。原始社会中衰老个体保障其所有权益的唯一方法是生存经验的独占。
把数据单独拿出来是为了强调:1、数据是未来网络空间的基石,世界将会数据化成为一个新世界,一个存在于网络的无限的世界,每一个人都会越来越无法离开网络承载的数据,同时数据和网络的物理部分将会是所有人,所有国家、所有社会最宝贵的资源,因此数据平台的垄断利润特别值得关注。2、一些数据和技术混杂在一起,将全面改变生命,将改变很多价值、意义。这里说的就是生物技术和所有基因序列数据,每个人的基因数据几乎是相同的,基因的相似性是人类要求公平合理的物质基础,当“人”的基因不再相似,也就不存在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当一个人可以永生时,家庭、亲情也许会像握手打招呼,过年放鞭炮一样变成传统或习惯。
分享一个关于资本的别样解释。
所有的生产要素或称生产资料可以看作无差别的劳动力。资本是目前调动这无差别劳动最好的工具或手段。资本可以越过时间和空间的阻碍集中劳动力。国防就是很好的例子,用盐铁的税金在边疆购买补给比使用徭役直接从南方运送要节约。用香烟的税金建造航母,也比让所有烟民到上海焊接航母甲板要实际。战争债券可以让未来的钱为现在所用。只有国家垄断了大部分的资本及其垄断利润,国家才能对抗做空的私人资本做到逆周期做多,比如投入基建,比如拯救受制裁的一整个行业。资本并不邪恶,垄断的资本也并不邪恶,决定对错的是资本的目的。也许有人会用“不是枪杀死了人,是扣扳机的人杀死了人”,来为资本辩护。但其实这里还是欠妥,因为不管谁来用,枪被造出来就是为了杀人。也许这句话应该改一改,“不是菜刀杀死了人,是手握菜刀的罪犯杀死了人”。菜刀是用来切菜的,借用菜刀来比喻垄断资本,垄断资本生来不是为了杀人的。
总结私有制的缺点。
一、私有制的目的是垄断,公有制只将垄断看作配置生产资料的一种形式。私有制深化发展时,制造垄断、维持垄断,手段多样,“结党营私”可以概括私有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形成利益的小圈子,制造信息差、制造技术交流的阻碍,使固有的技术局限无法打破。私有制目的就是独占额外的价值,所以谈不上合理的共享这些价值。比如,“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秘方不外传,父传子,传男不传女的家族传承”。
二、私有制制度对公共利益的发展起反作用。社会制度是社会价值观共识的具现和固化。有的价值观反映现实,也有的不反映现实。私有制将一切出于私利,保护私利的手段固化为制度,将这些手段合理化、权威化、法律化、神圣化。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同时妨碍利润的合理分配,最终对公共利益的发展起反作用(研究制度的社会科学的研讨、创新、传播、试错成本极高是私有制的特点。甚至无法对制度本身进行广泛、深度、大规模的讨论,而仅限于“精英”的小规模“密谋”)。
以拆迁为例,“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权会使美国的大基建流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权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死于新冠,因为“自由”的价值高于“生命”,“不自由毋宁死”。在美国,也永远也不会有官员因为应对疫情不利而直接被罢免,他们都是选出来的。
私有制无法集中社会资源实现系统论中的“涌现”。这种无能表现为私有制社会无法以非资本形式调动超大规模的劳动力(中国过去在消灭贫困、疾病,解决教育问题就基于此)。私有制的制度成本导致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的能力受到限制,没有能力用更大的生产力满足新创造出的更大的社会需求。
三、私有制效率低下。
1、无法清除真正效率低下的部分。一些大而不能倒的企业中导致效率低下的正是最大股东本人。现实中,当大企业特别是大银行将要倒闭期间,公有制国家的高管一般早早的住进牢房,而私有制国家的高管则总是拿到一笔不菲的遣散费,逍遥跳槽到另一家大机构或者开始度假,还会伴随底层职员被大量解雇乃至流落街头。
2、私有制下的国家也有公权,但在使用公权时缺乏监督,对渎职、腐败、浪费并不敏感,同样导致效率低下。
3、倾向将剩余价值用于维护其垄断地位。大公司永远将大笔的钱用于政治献金。所有的“精英”,包括接受政治献金的“政治精英”都要住进宫殿般的别墅,用上高排量的汽车——即一套“上流社会”要求的规范,甚至包括“恋铜”——怎么浪费怎么来。大公司也永远不愿意用大笔的钱修补公路、车站,提高公立小学中学的教师薪酬。在美国,高质量的大学中总有一批是靠捐献,靠同学会进来的学生,优质教育资源配给了并不优秀的他们,并给他们镀金。(特别要指出的是,一些意识形态-甚至表现为某种哲学-是用于维护私有制阶级利益的奢侈品)
四、私有制社会中私利的相互制衡会阻碍部分公共利益(或称公共产品)的发展。私有制中,社会治理的常用方法是利益的相互制衡。这造成了政治权利无法有效集中,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制度成本更高,或者说,在某些方面私有制的制度成本无限高。比如,美国两党制衡导致疫情无法快速控制。战斗机竞标的双方不会把自己的性能参数和对应技术告知对方让对方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