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粮识 | 为什么小米没有和大米一样成为中国人的主食?

科普粮识 | 为什么小米没有和大米一样成为中国人的主食?

二.来自官府的强力推广

【先秦时期,《礼记·月令》所载:“季春之月……天子乃为麦祈实。”又:“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畜菜,多积聚,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行罪无疑。”此等重视程度是其他作物所没有的。汉书:“《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参见汉书卷24食货志)。这话说的是圣人孔老夫子非常重视麦子和小米,唐时经学家孔颖达有评价说,“以黍、稷、百谷不云劝种,于麦独劝之,是尤重故也。”】

为什么麦会这么受圣人重视呢?一是因为冬麦和小米的这种互补性,能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起到继绝续乏,缓解粮食紧张的作用,二是一旦遇到灾年,秋天绝收,可以立刻补种冬麦,防止灾情扩散,特别是这一点,尤为受到统治者的注意,所以麦从众多的粮食作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小米的一号备胎,在汉武帝末年,关中地区仍然没有形成种麦的习惯,董仲舒就向汉武帝提建议:“今关中俗不好种麦”,然后建议在关中推广麦作,“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汉昭帝时还向没有麦种的贫民发放种子,并免收遭受灾害损失者的田租和所贷出去的种子等物。到西汉末年的成帝时,关中地区的麦作在有名的农学家氾胜之的推广之下得以普及。三国时的曹操更以重视小麦种植著称。他曾立下“士卒无败麦,犯者死”的命令。于是当军队要通过麦田时,“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曹操还以身作则,割发代刑,以示对自己坐骑腾入麦中的一种惩罚。看起来冬小麦产量大,耐寒,还能秋种夏收,受到圣人的关注,来自政府强力推广,似乎有希望挑战小米的主食地位了,但情况没有想象中美好,这个时候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还是粒食为主,所谓粒食就是饭得一粒一粒的吃,这是中原文明的象征。不论大米、小米、黄米、大麦、小麦、大豆、小豆,都要一粒一粒吃。这个时候对麦子的吃法叫麦饭,而不是当代流行的面食。更为严峻的一个问题是,在许多中医师眼中,小麦是有毒的,唐代本草学家陈藏器云:“小麦秋种夏熟,受四时气足,自然兼有寒温,面热麸冷宜其然也”。这些观点严重阻碍了小麦的推广,特别是在广大的南方地区,小麦就从来没有能够挑战过稻米的主食地位。中国人使用石磨这个工具,是战国末期到秦朝之际才出现。这个时候面食虽然已经出现,但因为石磨远没有普及,制粉技术远没有成熟,麦饭还是麦的主流吃法,但麦饭的口感特别差,所谓“麦饭蔬食”或“麦饭豆羹”都是用来形容生活的艰苦朴素,因为“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主流社会,或者说上流社会对麦饭是不接受的,这一点和麦粉的待遇是截然不同的。

三.面食的大规模普及

小麦是现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食粮。从西方到东方,从面包到面条。在各种农作物中,小麦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三。在中国,其重要性也仅次于水稻。小麦最终在全世界风靡扎根不是没有原因的。撇开种植不谈,随着面食习惯的流传,相比于杂谷,小麦面富含面筋蛋白。这种蛋白让面团独具韧性,易于加工成不同形状,口感也更加多变。这是小麦能最终取代小米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面食虽然在西汉,甚至于战国晚期就出现了,但因为石磨的普及和制面技术的不成熟,面粉加工业与其他生产的矛盾,使面食的扩张远远落后于小麦种植的扩张。西汉时期,少府令下就有汤官一职,专供饼饵面食,可惜这只是皇家上层贵族独享的美食,在广大的底层人民中,对小麦最大的改进,不过是将其磨碎,使其颗粒大小似小米,本质上不过是小米的一种替代品。

四.耕作技术进步后的产量优势

小麦的扩张伴随着种植技术的进步。麦种是一种抗寒能力强于小米而耐旱却不如小米的作物,所以它虽然属旱地作物,但和原产中国北方的其它旱地作物相比,需要有较好的灌溉条件,适合在水源条件好的平原地区耕种,换句话来说,小米的适应能力其实是强于小麦的。在中国早期的农业环境中,小米适应能力强的优势是其维持主食地位的最大法宝,特别是面食没有推广之前,因为粒食传统,即使有好的耕作地点,民众也更倾向于耕种小米而不是小麦。唐之后,因为面食的大面积推广,产量上的优势,人口增长的压力,大众对小麦面食的接受度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时候能够限制小麦推广的最大绊脚石是耕种条件。春秋时期冬小麦的出现是一次巨大的技术进步,可以避免北方春季的干旱,让小麦有了立身之基,得到统治集团的重视,但对于总体上趋于干旱的北方来说,秋季的土壤墒情虽然好于春季,但旱情还是存在的,更为严重的是,入冬以后的低温也可能对出苗不久的幼苗产生危害。这就要求对小麦的种植需要有更高的一系列种植技术。

来源 /中国商业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绿野仙踪多萝茜简笔画怎么画简单(10张)
beat365在线平台网址

绿野仙踪多萝茜简笔画怎么画简单(10张)

⌚ 07-03 👁️ 4541